Clay

Clay

NewsLetter 2022-05-18

随机漫步 newsletter,第 11 期#

见闻 & 感悟#

居家办公

从五一假期的前一天,就开始了居家办公的日子,到今天,半个多月过去了,当然,开始的时候是小区被封控,现在小区解封了,但是北京整体的情况并不乐观,各种严格的措施,仍旧避免不了每天都还有 50 + 的确诊,而且还包含有社会面的确诊,所以估计本周还是居家,很难去公司了。

其实在家办公,对我来说,倒是没什么不好,节省了通勤的时间,但是相对来说,运动的时间也少了,以前工作的时候,每天中午走一圈,晚上走一圈,现在基本一天都不出屋了,为了让自己心理安慰一点,每天晚上会跳一会儿操,唯一欣慰的就是每周的跑步还在坚持,这么说来,明天早上就该去跑步了。


听书 & 读书#

陶渊明的幽灵

最近陆续看了两本解读有关陶渊明的书,陶渊明之所以被人尊崇,在于他真正的贯彻了 “知行合一”。例如这句著名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诗中说自己本性自然,在实际的生活中,也选择了辞官归田,过一种清贫朴素的日子,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来看,能够抵抗物质的欲望,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文中说到:

「都市里的职业人群早起通勤挤地铁,准时打卡上下班;许多人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只为了还清房贷、供子女上学;小孩也被各种竞赛、考级和作业挤去了玩耍时间。当然,努力奋斗才能改善生活,让社会进步,但我们是否想过,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真的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了吗?」

不知道其他人感觉如何,反正我确实没有感到更幸福,反而总想着能逃离该多好,可能就像那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当然,我可能会忽略当下拥有的一些东西,但物质丰裕对幸福感的提升并不明显,比如《幸福的方法》提到,有时候我们冲动消费买的包包、衣服并不能为我们提升生活质量,但读书、旅行、关注一日三餐这些小事,却能帮助我们达到内心的平静,试着慢下来吧,慢下来才能看清很多身边的事物,有时候停下来看看自己每天走过的路,真的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上面说的看了两本有关陶渊明的书,另一本比较有意思,作者说,其实陶渊明并没有说的那么超凡脱俗,而好多他的事迹都有加工的成分,之所以很多后人都那么推崇他,主要是想要树立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形象。

群体性孤独

这是一本讨论互联网影响普通人生活的书,首先需要承认,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正面的意义,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提升效率,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关键要看我们如何使用,要是过度的依赖或者沉迷,以至于牺牲了运动的时间,甚至牺牲了睡眠的时间,那就要引起注意了,作者说,互联网固然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愿景,但其中的悖论恰恰在于,我们近在咫尺的比邻,同时也被放逐到了天涯。其实很好理解,我们有多久没有和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了,或者说聚会的时候,有多少次是大家人手一个手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联系到地球另一边的人,但是也因为互联网而忽视了正在身边的人。

最近还看了另外一本,是《数码时代教养指南》,两本书都提到了一个观点,当今很多人越来越多的需要通过他人的肯定来寻找自我,互联网已经把 “认识你自己” 变成了表现你自己,这点对成年人的影响可能还好,毕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对孩子还说后果要比想象的更严重。他们会在成长的过程是,迷失自己。

比如:5 岁以下的孩子,58% 会玩电脑游戏,但只有 43% 会骑自行车;10% 会用智能手机,但只有 9% 会系鞋带;会打开网页的孩子,比会游泳的孩子多得多。这些数据我是相信的,毕竟互联网和数码产品,夺走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而时间的总量就那么多,所以顾此失彼,自然会少了很多比如户外活动的时间,记得我小时候,只要放假,基本一整天都是在外面,直到吃饭的时候才被叫回家,而现在每天能保持在户外一小时的活动都已经很难了。


最后送一首小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以上就是本期的 Newsletter 的全部内容,有任何问题,欢迎邮件沟通,感谢阅读。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