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y

Clay

新聞通訊 2022-05-18

隨機漫步 newsletter,第 11 期#

見聞與感悟#

居家辦公

從五一假期的前一天,就開始了居家辦公的日子,到今天,半個多月過去了,當然,開始的時候是小區被封控,現在小區解封了,但是北京整體的情況並不樂觀,各種嚴格的措施,仍舊避免不了每天都還有 50+ 的確診,而且還包含有社會面的確診,所以估計本週還是居家,很難去公司了。

其實在家辦公,對我來說,倒是沒什麼不好,節省了通勤的時間,但是相對來說,運動的時間也少了,以前工作的時候,每天中午走一圈,晚上走一圈,現在基本一天都不出屋了,為了讓自己心理安慰一點,每天晚上會跳一會兒操,唯一欣慰的就是每週的跑步還在堅持,這麼說來,明天早上就該去跑步了。


聽書與讀書#

陶淵明的幽靈

最近陸續看了兩本解讀有關陶淵明的書,陶淵明之所以被人尊崇,在於他真正的貫徹了「知行合一」。例如這句著名的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的詩中說自己本性自然,在實際的生活中,也選擇了辭官歸田,過一種清貧樸素的日子,尤其是在當今的社會來看,能夠抵抗物質的欲望,追求內心平靜與和諧,是非常困難的,比如文中說到:

「都市裡的職業人群早起通勤擠地鐵,準時打卡上下班;許多人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只為了還清房貸、供子女上學;小孩也被各種競賽、考級和作業擠去了玩耍時間。當然,努力奮鬥才能改善生活,讓社會進步,但我們是否想過,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真的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了嗎?」

不知道其他人感覺如何,反正我確實沒有感到更幸福,反而總想著能逃離該多好,可能就像那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當然,我可能會忽略當下擁有的一些東西,但物質豐裕對幸福感的提升並不明顯,比如《幸福的方法》提到,有時候我們衝動消費買的包包、衣服並不能為我們提升生活品質,但讀書、旅行、關注一日三餐這些小事,卻能幫助我們達到內心的平靜,試著慢下來吧,慢下來才能看清很多身邊的事物,有時候停下來看看自己每天走過的路,真的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上面說的看了兩本有關陶淵明的書,另一本比較有意思,作者說,其實陶淵明並沒有說的那麼超凡脫俗,而好多他的事蹟都有加工的成分,之所以很多後人都那麼推崇他,主要是想要樹立一個大家都需要的形象。

群體性孤獨

這是一本討論互聯網影響普通人生活的書,首先需要承認,互聯網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多正面的意義,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提升效率,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是,關鍵要看我們如何使用,要是過度的依賴或者沉迷,以至於犧牲了運動的時間,甚至犧牲了睡眠的時間,那就要引起注意了,作者說,互聯網固然實現了天涯若比鄰的願景,但其中的悖論恰恰在於,我們近在咫尺的比鄰,同時也被放逐到了天涯。其實很好理解,我們有多久沒有和朋友面對面的交談了,或者說聚會的時候,有多少次是大家人手一個手機,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聯繫到地球另一邊的人,但是也因為互聯網而忽視了正在身邊的人。

最近還看了另外一本,是《數碼時代教養指南》,兩本書都提到了一個觀點,當今很多人越來越多的需要通過他人的肯定來尋找自我,互聯網已經把「認識你自己」變成了表現你自己,這點對成年人的影響可能還好,畢竟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對孩子還說後果要比想象的更嚴重。他們會在成長的過程是,迷失自己。

比如:5 歲以下的孩子,58% 會玩電腦遊戲,但只有 43% 會騎自行車;10% 會用智能手機,但只有 9% 會繫鞋帶;會打開網頁的孩子,比會游泳的孩子多得多。這些數據我是相信的,畢竟互聯網和數碼產品,奪走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而時間的總量就那麼多,所以顧此失彼,自然會少了很多比如戶外活動的時間,記得我小時候,只要放假,基本一整天都是在外面,直到吃飯的時候才被叫回家,而現在每天能保持在戶外一小時的活動都已經很難了。


最後送一首小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以上就是本期的 Newsletter 的全部內容,有任何問題,歡迎郵件溝通,感謝閱讀。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